首页 > 信息公开 > 正文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21-11-16 11:19:45   来源: 点击:

  •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 学院概况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本科层次独立学院。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目前学院设立24个本科专业,在校生8847人。
       设有思政课教学部、基础课教学部、经济贸易系、外国语言文学系、工商管理系、会计学系、影视与舞蹈系、艺术设计系以及经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教学单位。
       学院以教育部颁发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依据,修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着力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改善教育教学条件,目前建有“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的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心,以及经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影视与舞蹈实训基地、语音训练中心、计算机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
       学院不断建立完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建全院、系两级教学督导队伍,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闭环质量监控;学院制定了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对招生录取、学籍管理、课程考核、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授予等各环节均有制度保障。
       学院现有3个专业入选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门课程被认定为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
       学院扎实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进行思政课程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积极组织参加“互联网+”大赛和学科竞赛,参加国家级、天津市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
       学院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社团展示、体育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质,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加强大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开展学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问题咨询辅导,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开展学风建设,引导学生刻苦学习、诚实守信;重视就业指导,为毕业生开辟就业渠道、提供就业服务,多年来保持了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
  • 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办学定位,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 专业设置情况
       学院以管理学、经济学和艺术学学科为主,兼有文学等学科。设有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英语、日语、商务英语、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酒店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舞蹈表演、表演、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动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和公共艺术24个本科招生专业。
  • 在校生规模
       2020-2021学年本科在校生8847人(含一年级2231人,二年级2331人,三年级2287人,四年级1998人,其他0人)。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100.00%。
  • 本科生源质量
       2021年,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计划2400人,生源性质类别包括普通类计划,支援中西部地区协作计划、南疆单列计划。实际录取新生2399名,其中录取普通文理类1658名(文史517名,历史117名,理工532名,物理137名,综合改革省市不分文理355名),艺术类741名。专业第一志愿考生所占比例81.12%;录取新生男女比例(女1690,男709)为2.38:1,中共预备党员1名,共青团员1361名。应届学生占新生总数的81.41%,少数民族学生占新生总数的10.59%。
  • 师资与教学条件
  • 师资队伍
  1. 总体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切实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44人、外聘教师118人,折合教师总数为 403 人,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之比为 0.34:1。
生师比:按学生数8847计算,生师比为21.95。[注:生师比=折合在校生数/折合教师总数(折合教师总数=专任教师数+外聘教师数×0.5)]。
  1. 师资队伍结构
       职称结构: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69人,占教师的比例为49.12%。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47人,占 13.66%;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122人,占 35.47%。
学历结构: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288人,占教师的比例为 83.72%,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4人,占15.7%。
       年龄结构:专任教师中 35 岁及以下青年教师65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18.9%;36~45 岁的教师 153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44.48%;46-55 岁的教师 56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13.37%;56 岁及以上教师80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23.26%(见表2-1)。
表2-1 教师年龄结构分析表
合计 29岁以下 30-34岁 35-39岁 40-44岁 45-49岁 50-54岁 55-59岁 60-64岁 65岁以上
344 24 41 68 85 27 19 42 21 17
比例 6.98% 11.92% 19.77% 24.71% 7.85% 5.52% 12.21% 6.10% 4.94%
  1. 师资队伍建设重点举措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全面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
       以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素质为导向,加大教师考核与激励,不断优化队伍结构,提升队伍素质和水平;建设一支师德高尚、规模适度、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开拓创新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坚持立德树人,建立健全师德培育长效机制,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人事人才工作全过程,在教师入口上,严格落实新进教师思想政治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制度;在教师培养中,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情况作为职称评聘、评奖评优、各类人才项目评审的首要条件,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建立教师师德档案和师德考核制度,努力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
坚持“传帮带”,加强教师培养。注重人才梯队培养,从青年教师进校即使其进入培养序列,根据其特点为其量身打造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实施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与青年教师导师制,建立 “老带新,传帮带”机制,促成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培养,推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拓宽教师视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深化教师评价改革,激发师资队伍活力。不断深化职称聘任制度改革,完善“全员岗位聘任”制度,实行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程序和任职资格的评审程序相结合,规范评、聘的工作流程,畅通晋升渠道。强化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健全教师分类聘任条件和多元化评价,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引导教师潜心教学,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1. 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本学年共开课程796门,承担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均具有主讲教师资格,具有副教授、教授职称的教师承担本科教学任务比例为100%。
  • 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020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1089.48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18.21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7.1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1276.78元。
  • 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 教学用房
       根据2021年统计,学校总占地面积14.14万㎡,产权占地面积为14.14万㎡,学校总建筑面积为13.22万㎡。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58312.11㎡,其中教室面积41765.62㎡(含智慧教室面积0.0㎡),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4946.40㎡。拥有体育馆面积2884.07㎡,运动场面积21336.0㎡,会堂面积400 ㎡。
       按全日制在校生8847人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15.98(㎡/生),生均建筑面积为14.95(㎡/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6.59(㎡/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0.56(㎡/生),生均体育馆面积 0.33(㎡/生),生均运动场面积2.41(㎡/生)。详见表3-1。
表3-1 各生均面积详细情况
类别 总面积(平方米) 生均面积(平方米)
占地面积 141389.00 15.98
建筑面积 132242.16 14.95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58312.11 6.59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4946.4 0.56
体育馆面积 2884.07 0.33
运动场面积 21336.0 2.41
 
  1.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0.25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0.28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6.09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2.23%。
学校有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点1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
  1. 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截至2021年9月,学校拥有图书馆1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9282.0m2,阅览室座位数998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62万册,当年新增38110册,生均纸质图书72.99册;拥有电子期刊0.58万册,学位论文265.19万册,音视频1834.0小时。
  1. 信息资源
       学校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10000.0Mbps。校园网出口带宽1300.0Mbps。网络接入信息点数量1600个。相比2019年我院校园网带宽提高800Mbps。2020 年、2021年两个暑假期间,我们还完成了图书馆、H座教学楼、食堂、主教学楼第9层的无线网络覆盖,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 教学建设与改革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2017年修订版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进行调研,征求各教学单位意见,对执行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形成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最终完成2019级、2020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并实施。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国家标准”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要求,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要求。同时,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完善理论课程和实习实训实验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进一步规范教师教案、授课计划、课件等各类教学文本的形式、内容和要求。在完善课程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试题库(试卷库)建设,各教学单位已100%完成本单位开出主要课程的试题库(试卷库)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制定了《天津商业大学宝德院在校本科生转专业实施办法(试行)》(天商宝德教〔2020〕18 号),进一步完善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模式,一学年后学生在专业类内或跨类自主选择专业,实行在校生二次专业选择机制。
  1. 专业建设
  1. 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
       学院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特点,以及社会需求情况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专业调整。缺乏专业支撑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个仅有的工科专业以及旅游管理、对外汉语等专业停招。在原有经济管理类增设了酒店管理、审计学、物流管理等专业,在艺术设计类增设了公共艺术、产品设计等专业,另增设了影视与舞蹈类4个专业。目前,已形成布局清晰、相对合理,涵盖经济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4个学科门类,以及各门类下由可以相互支撑的3个以上本科专业组成的专业群,可以实现专业间的交流、融合和相互支撑。
  1. 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学院坚持“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不断完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机制,主动调整服务面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成效显著,专业特色日益凸显,本科教育质量得到了教大的提升,专业综合改革初见成效。
       2020年初,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2019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我院的英语、工商管理、环境艺术设计3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将以此为契机,强化专业特色,持续提升专业内涵和建设水平,统筹实施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在专业改革创新、师资队伍、教学资源、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全面助力学校加快建设。
  1. 课程与教材建设
  1. 丰富课程体系,打造开放式课程平台
       学校深入开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积极推进一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建设。优化课程信息化环境,积极开展在线课程引进与开发,打造集慕课、微课和混合式课程于一体的开放式课程平台,构建丰富、前沿、优质的新型课程资源库,扩大学生的课程选择空间。2019-2020年第二学期以来,我院为推进学院课程建设,打造优质课程资源,通过智慧树、超星尔雅等课程平台引入线上课程400余门。
  1. 推动一流课程建设,加大教育改革力度
       我院将课程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改革和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一流课程,并切实发挥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我院在2020年获批4门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的基础上,2021年9月又有《女装结构设计》、《管理学》两门课程被批准为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
  1. 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育
       学校在本科教育中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育人”作为教育的生命,把“立德”作为教育的灵魂,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将课程思政建设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出台了《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办法(试行)》。
       通过组织教师进行师德师风和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推动会、“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创新大赛等活动,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全面推进学院课程思政体系建设。2021年,全院各教学单位以目标为导向,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协同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目前,两门课程被认定为“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完成市级“课程思政”相关课题立项7项,结项5项;2021年,设立校级“课程思政”课题8项。
  1. 实践教学
       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建设,多年来积极采取各项举措,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1)积极构建并实施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次强化基本技能,包括基础实验、认识实习和基本技能训练课程;第二层次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包括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毕业论文、专业实习等;第三层次为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能力基础上的创业能力。
    (2)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实现资源充分利用和共享,学院根据现有专业设置和专业类型,集中建设了三个实践教学中心和相关实验室。
       经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中心
       学院现有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12个,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金融学、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专业。学院于2017年建设完成了服务于该12个专业的经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中心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内含中心机房、ERP虚拟仿真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创业实训实验室、工业沙盘实验室、商业沙盘实验室、物流沙盘实验室、金融模拟实验室、跨境电商实验室等9个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可以为近5000名学生提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的环境与教学资源。中心坚持“以全面素质提升为目标、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原则,依托中心机房、云平台、虚拟现实、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网络通讯等技术,本着“虚实结合、相互补充、能实不虚”的建设思路,扎实开展了集实验、实训与实习为一体的多元化实验室体系建设,已开设了27门实验课,42个实验项目,形成了“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试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艺术设计实验中心
       学院现有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6个,包括动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实验中心设立于2009年,并于2013年被批准为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中心服务于艺术设计类6个本科专业,共计1400余名本科生;总使用面积2931平方米。仪器设备共998台套;内含平面设计、三维动画、视觉传达设计等19间实验室或工作室,配备学术交流中心1间、画室5间、设计室3间。2021年,学院投资59万元新建虚拟现实实验室,现已建设完成。
       影视与舞蹈专业教室
      学院现有影视与舞蹈类本科专业4个,包括表演、舞蹈表演、影视编导、影视文学创作专业。该类专业于2019年招生,现已建成舞蹈表演专业教室8间、表演专业教室6间、放映教室6间、排练大厅1个。以及含灯光、摄像照相、音响等综合实验室1个。
       ④计算机基础训练中心
承担全院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的上机训练,共有计算机房15间、计算机756台。
       ⑤语言训练中心
 承担全院学生大学英语的听力训练,以及英语、商务英语、日语专业的听力训练,共有语音室9间、756个座位。
       ⑥校外实习基地
除了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外,我院还在校外签署了实习基地65个,通过校企合作,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需要。
     (3)加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全过程管理,严把质量关。学校提倡毕业论文选题与大创项目、教师的科研课题、学年论文、毕业实习调研相结合。同时,加强论文的动态管理和中期检查,在学生完成论文(设计)的过程中,指导教师需填写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过程记录,检查、指导、督促学生的工作进度;学校组织各系进行中期检查,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论文的学术规范性检查。
     (4)通过各类学科竞赛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2029-2021学年,在天津市教委举办的学科竞赛中,天津市大学生工业与艺术设计竞赛中共有3个团队获得一等奖、7个团队获得二等奖、10个团队获得三等奖,在天津市大学生动漫与数字创意设计大赛中共有1个团队获得一等奖、1个团队获得二等奖、2个团队获得三等奖。
  1. 创新创业教育
       2020年学院成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1项,市级项目31项,校级34项,参与学生共计332人。 2021年学院成功申报国家级项目1项,市级项目28项,校级项目33项,参与学生共计304人。2020年立项且项目周期为一年的市级大创项目共计29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13项,创业训练项目15项,创业实践项目1项,项目指导教师指导项目负责人完成结题报告及成果展示,顺利通过结题答辩。
       本年度我院共有160支团队参加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天津赛区高教主赛道,其中12支团队推荐进入市赛,参赛学生人数累计达到716人次。我院共有50支团队参加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天津赛区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其中2支团队进入市赛,本次参赛学生人数累计达到121人次。
      近两年“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天津赛区高教主赛道共有6个团队获得二等奖,12个团队获得三等奖,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共有6个团队获得三等奖。
  • 专业培养能力
  1. 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党对学校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落实“四个回归”,进一步完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教学为主业的本科教育管理体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特色
根据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院加大专业结构布局调整与优化力度,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专业群建设,打造专业群平台课程,构建资源共享的专业群实验实训平台,通过行业实践基地实习和参加行业综合技能大赛,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新趋势、产业技术发展新动态,将这些专业新知识、新技术、实践新要求反馈到教学过程,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1.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全面梳理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设置各课程模块及学分要求。进一步明确每门课程或每个培养环节的目标和作用,注意内在联系,不断整合优化、精选更新教学内容,避免课程之间简单重复、错位交叉等问题,注重将学科前沿知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课堂。
  1. 强化通识教育内涵。
       在大部分专业全面推进大类招生,构建专业大类通识课程平台,,夯实学生基础,拓展学生专业视野。
  1. 促进实践教学改革。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不断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性实验的比例;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设置多种类型的科研训练、实习实践活动,拓宽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途径。2020 级各专业培养计划的总学分及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比情况见表4-1。
4-1 各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分统计情况一览表
专业名称 必修课程学分 选修课程学分 实践学分 学分总计 实践学分占比
金融学 136 29 34.5 165 20.90%
国际贸易 136 29 35.5 165 21.51%
电子商务 136 29 38 165 23.03%
工商管理 128 37 35 165 21.21%
市场营销 128 37 35 165 21.21%
人力资源管理 126 39 31 165 18.79%
物流管理 126 39 31 165 18.79%
旅游管理 155 33 65 188 34.57%
酒店管理 155 33 65 188 34.57%
会计学 132 33 32.5 165 19.70%
财务管理 132 33 35.5 165 21.52%
审计学 132 33 33.5 165 20.30%
英语 128 40 25 168 14.89%
商务英语 126 40 25 166 15.06%
日语 128 40 25 168 14.89%
动画 128 37 79 165 47.88%
视觉传达设计 128 37 78 165 47.27%
环境设计 128 37 77 165 46.67%
服装与服饰设计 128 37 73 165 44.24%
公共艺术 128 37 77 165 46.67%
产品设计 128 37 76 165 46.06%
戏剧影视文学 114 37 36 151 23.84%
广播电视编导 113 37 52 150 34.66%
表演 135 25 86 160 53.75%
舞蹈表演 149 33 122 182 67.03%
 
  1.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
       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 加强美育、劳动教育。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学校将美育类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每学期由教务部安排一定数量的线上美育公共选修课程,供全校学生选课。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设置劳动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结合自身特点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学时不少于 32学时。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1. 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学校注重强化政治方向、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中国梦”主题教育、党史国史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四位一体”统一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之中。
        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作用,深入推进“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建设,打造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金课”。学校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与解读》选修课程,学年内开设2次,累计2学分,32学时。
  • 质量保障体系
  1. 校领导研究本科教学情况
       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认真学习领会并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教育教学的文件精神;学校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定期专题研究本科教学工作及人才培养相关问题,讨论、部署重大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定期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和本科教学工作交流研讨会,统一思想,集思广益;坚持教学主任例会制度,落实教学工作的各项部署;学校领导坚持深入本科课堂听课,定期召开教学一线教师、学生代表座谈会,听取对本科教学工作的意见建议。
  1. 建章立制,完善本科教学质量规范
       学校以国家相关教学质量规范为依据,遵循教育规律,借鉴其他高校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本科教学质量规范体系,并不断加以完善。制度规范涵盖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大纲管理、课程管理、教材管理、教研教改管理、教学运行管理、考试考核管理、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建设、质量监控建设、教师教学规范、学生课堂规范、教学奖惩制度、学生学业标准等内容。上述系列制度文件,对相关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规范了本科教学活动,促进了教学质量提升。学院注重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特别是近2年,针对运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较大力度修订与完善,包括《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学籍管理办法》、《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课程考核与成绩管理办法》等几十项规章制度,涵盖了从学生录取进校后的资格审查、学籍建立、成绩考核、考试管理、补考重考重修、留级退学、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资格审查、学位授予等全程管理的规章制度。
  1. 协同配合,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组织结构
       学院构建了教学督导组、各教学单位、学生三方面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每学期都进行期初、期中教学检查,各级督导组对每个教学单位全面检查本学期理论课程、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教案准备情况,教学秩序情况、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教学督导组、各系(部)主任听课、学生评教已做到全覆盖,并将教学评价结果运用到年度、聘期考核以及职称评审中。
  • 学生学习效果
  1. 毕业情况
       2021 年共有本科毕业生 1878 人,实际毕业人数1757人,毕业率为93.6%,学位授予率为93.5 %。
  1. 就业情况
       截至 2021 年 9 月1日,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 85.09%,其中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中小型企业,占 92.05%;升学的有29 人,占1.54%,其中出国(境)留学9人,占0.48%。2021届毕业生校园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对宝德毕业生的职业素质、求职心态和职场定位以及专业知识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数名我院往届毕业生代表公司回母校招聘,其中有两家用人单位当天下午对学生进行了面试并与部分学生当场签署了就业协议。
  1. 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校一贯重视学生对学习的满意度,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校长信箱、学生代表座谈会等多种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均为满意。2020-2021 学年,本科生参与评教人次为 125511,评教结果优秀率为 88.89%。
  • 特色发展
  1. 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推进专业群建设
       按照专业群建设思路,学院加大专业结构布局调整力度。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特点,以及社会需求情况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专业调整。缺乏专业支撑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个仅有的工科专业以及旅游管理、对外汉语等专业停招。在原有经济管理类增设了酒店管理、审计学、物流管理等专业,在艺术设计类增设了公共艺术、产品设计等专业,另增设了影视与舞蹈类4个专业。目前,已形成布局清晰、相对合理,涵盖经济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4个学科门类,以及各门类下由可以相互支撑的3个以上本科专业组成的专业群,可以实现专业间的交流、融合和相互支撑。
       打造专业群平台课程和资源共享实验实训平台。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专业群建设的专业建设思路,对2017年修订版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进行调研,征求各教学单位意见,对执行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形成调整意见,最终完成2019级、2020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并实施。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国家标准”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要求,突出了专业群平台课程的地位。在此基础上,整合专业群教学资源,打造资源共享的专业群实验实践教学平台。经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中心、艺术设计实验中心已经建成,影视舞蹈实训中心正在建设完善中。公共课实验平台、专业群实验实践平台和企业实训基地有效地支撑了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
  1. 推进教学改革,发展特色专业
       案例1:环境设计专业教改成效
       本专业注重实践教学,坚持以创作带动教学,将设计与生产实践结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能设计懂施工的环境设计专业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突出实践环节,实践学分占到44%以上,“教、学、做”一体,艺术与技术结合。
       探索“贯穿式课程组教学”培养模式,取得良好效果,即一门主干课程加多门相关选修课程,进行串联式排课,制作主题一致,教学时长相连,采用实际项目为基础,模拟真实设计及与甲方的交流方式,结合考试,会审,交流讨论等教学方法,最终实现课程设计深度和专业程度的提升,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经过教学实践,教学成绩突出,教师及学生反映良好。
       环境设计专业被天津市教委评为天津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建筑模型制作》课程被评为天津市级一流本科建设课程。以《材料构造》课程为基础的“虚拟仿真”教学方式,通过天津市教委“虚拟仿真实验室”项目立项。
教师积极实践以作品创作带动教学,带领学生参加各项专业赛事,在“天津市大学生工业与艺术设计大赛”、“天津市青年美术节”、“海峡两岸手绘大赛”等专业比赛中屡次获得优秀成绩。在“互联网+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021年6月举办了“天津建卫600年” 模型制作主题作品展。
       案例2: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改成效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定位于培养能胜任由灵感到表现、由设计到制作全过程的服装、服饰设计应用型高级人才。要求学生具备“一基三能四技”的应用能力,即具备工匠精神的基本素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团队合作等三项能力,以及服装服饰设计与制作、服装服饰企业管理和品牌策划运营、智能制造软硬件设施设备使用、把握时尚潮流并能进行流行预测等四种技能。突出实践环节,实践学分占到44%以上。
       该专业以“实体经济+智能制造”为基本理念,使教学切入智慧设计和智能制造一线。将基础理论、工程实践、社会实习与创新创业相结合。
       服装设计专业结合毕业作品展分别在2020年10月、2021年6月成功举行了两场天津时装周举行宝德学院专场展演。2021年4月13日,《女装结构设计》课程获得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团队获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教师获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名师;2021年9月9日,《女装结构设计》获得第二批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
       案例3:酒店管理专业教改成效
       我校酒店酒店管理专业定位于培养能胜任涉外高端酒店及邮轮服务管理工作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备“一基四能四技”的应用能力,即爱岗敬业的基本素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团队合作、耐受挫折等四项能力,以及酒店运营操作、外语沟通、数字化信息应用、泛服务业对客等四种技能。
该专业突出实践环节,实践学分占到34%以上,特别设置了第5和第7学期到五星级酒店集中实习的环节,创造性的把实习环节嵌入4门课程,由实习单位和学校共同为学生开设并考核。形成了“一体两翼四支撑”的培养模式,即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实践教学、第二课堂为二翼,以校企教学资源共享、顶岗实习、教研科研为支撑,顺利通过了本科新专业建设评估。
       创造性的将课程设置在企业实习环节,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来完成教学,消除了学生实习就是充当廉价劳动力的思想,增强了学生实践的效果。
目前建设有14家高质量的实习基地,还与基地在教学资源共享、师资共享、科研等多个方面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形成了一定了优势,专业特色凸显。
  • 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
       目前学院的教学资源可以基本满足人才培养要求,但也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1.师资队伍
首先是生师比较高,也就是说还需要扩大自有教师的规模;再有就是结构优化,特别是通过引进或培养,优化自有教师的职称结构;三是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2.基础设施
       实验实训基地已初具规模,并已形成较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但随着学科专业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升和进步,也必须做相应的更新和提升,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3.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学院注重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但事实上有相当多的企业接待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并不高,而且学生实习的实操性也不高。因此,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校企合作,拓展校外教学资源。

相关热词搜索: